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

曾經看過一個有關「跳槽」的故事:
A對B說:“我要離開這個公司,我恨這個公司!”
B就建議:“我舉雙手贊成你報復這間衰公司,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。不過你現在離開,還不是最好的時機。”
A驚奇問:“為什麼?”
B隨口說:“如果你現在走,公司的損失並不大。你應該趁著你仍在公司的機會時,拼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,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物, 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,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,非常被動。”

A覺得B說的非常有理,於是繼續努力地工作。過了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,他終於有了許多忠實的客戶。跟著,A及B再見面之時,

B悄悄問A:“現在就是時機了,你應該要趕快行動哦!”
A淡然笑道:“最近老總跟我長談過,準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,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!”
其實,這也正是B的初衷。一個人的工作,永遠只是為自己從中吸取經驗,只有付出大於得到,讓老闆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於位置,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替他創造更多利潤。 不要一味地埋怨環境帶給人的諸多不便,其實環境本身是客觀存在的,誰處於那個位置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,只有聰明的人,才會努力去改造罷了。

   聖經中,主耶穌說明祂來這世上,有一個似乎不像以上故事處世的態度,「正如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,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太 廿28)讓我們再深層去思想,主耶穌似乎是要教導我們,在世上要活出一個「不求自己的益處,為求別人得益」的人生-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。這種愛人如己,無私奉獻的人生,除了主耶穌之外,究竟世上有沒有人可以做到這個原則,並且能夠無悔地實踐出來呢?

   一個報章的標題【「我沒有好多錢、就來出一分力」黃福榮患肺結核矢志行善】,這段是最近青海地震中,有關一位因折返危樓救師生罹難的港人黃福榮的座右銘,心中懷著哪裏要幫,他都會去。2002年他曾從香港行路上北京,目的是為白血病人籌款;08年四川地震時,他卻黯然傷心的說:「我是貨車司機,沒有很多錢來捐助同胞,就來出分力。」於是,患上肺結核及糖尿病的他,帶病隻身赴災區。最近4月,他就是到了蘭州協助運送物資到青海玉樹的孤兒院,沒料到這就是阿榮最後的助人之旅。玉樹是香港志願組織無國界義工第二個重點發展助養的地方,助養逾1200名當地小朋友。組織負責人陳小錦說,現仍未知當地情况,但不建議市民隻身前往當義工,她解釋,那邊海拔高、生活條件刻苦,要聯絡好當地人協助安排才放心成行,出發前除建議義工買保險,更要他們簽生死狀,「去年16人到當地,12人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應」。
 「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。」曾成為未信主的人一生的座右銘,亦改變了其一生的價值觀。人總會想不知道為何有些人為他人服務,為何要做義工,這既不是他們的責任,亦不是他們的職業。做服務的人,要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,要花盡自己的力氣,卻未必能換來甚麼報酬,那他們究竟為了甚麼而去服務呢?但是,當明白到這個由主耶穌所見證過的人生,有人加入了紅十字會、童軍、慈善團體等。當接觸到很多被服務的群體機會時,其人生就被產生震撼性重要的轉捩點,並學會到及體驗到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,服務的人更得來那種成功感和喜悅,這是並不容易被取代的。

現代有個奇怪的現象,基督教所推行甚至已經放棄的真理教導及傳道方式,一一都被世上的商界、異端及異教等成功的使用,並有產生驚人的果效。例如聖經中的分工觀,被保險公司成功運用;基督教團契及佈道會,已被佛教成功的應用;基督教的護教訓練及佈道策略,已經被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(摩門教)及耶和華見證人會成功運用。對於掛著純正信仰的基督徒來說,有的如同主所說〔鹽失了味、光被藏起來〕(太五13-16),甚至想放棄信仰、不切慕屬靈的追求、跟隨了俗世洪流的文化等。主耶穌教導基督徒們在世上要活出一個「不求自己的益處,為求別人得益」,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的人生,是否理應由我們無悔地實踐出來的嗎!

*報章的內容節錄2010年4月15日明報